600全讯白菜官方网站牵头承担及主编的《罗霄山脉生物多样性考察和保护研究》系列丛书全七卷,近日由“科学出版社”全部出版完成并发行

图1 《罗霄山脉生物多样性考察与保护研究》全七卷完成出版(2022-2024年)

至2024年6月止,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罗霄山脉生物多样性考察与保护研究》系列丛书全七卷全部出版完成。该丛书是“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罗霄山脉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2013FY111500;2013-2018年,1200万元)”的综合性成果,项目由2023白菜网址官网大全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首都师范大学、吉首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仙湖植物园、南昌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等共13家单位合作完成的。项目于2013年5月启动,至2018年完成野外考察,2019年11月完成数据汇交,2019年12月通过科技部评审验收。

图2 罗霄山脉主峰南风面及2013-2018年度科考山地样点

项目咨询专家组以宫辉力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庄文颖院士为组长,成员有施苏华、张正旺、金志农、向梅梅、聂海燕教授,张宪春、韩诗畴研究员等,专家组对项目的开展给予了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结题后被科技部基础司选为优秀典型项目。

 

一、艰难考察,全面采集,收获满满

罗霄山脉地处中国大陆东部季风区,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型山脉,包括五座东北—西南走向的中型山脉,自北至南为幕阜山脉、九岭山脉、武功山脉、万洋山脉、诸广山脉;最高峰为万洋山脉的南风面(江西境内),海拔2120.46 m。整体上,罗霄山脉是湘江流域、赣江流域的分水岭,是中国两个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洞庭湖的上游集水区;全境跨湖北、湖南、江西3省,含14个地级市、55个县(市),南北纵长约516 km,东西宽175-285 km,总面积约6.76万km2,本次调查涉及境内约150处自然山地,重点包括67处国家级、省级、县级自然保护区,以及34处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罗霄山脉地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专项考察主要包括六个课题,即:自然地理、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昆虫多样性、大型真菌、数据平台与管理等。

图3 项目组聘请分类学专家联合开展标本鉴定与交流

本次科考,项目组科考人员怀着满腔热情,开展了艰难的考察,前后参与野外考察约有1322人,工作量达21500人天。为获取全面的考察数据,项目组多次组织在主峰南风面、或主要山地五指山、齐云山等地山顶露营采集,并组织专家开展标本鉴定。

图4 在罗霄山脉的山顶、山洞野外露营,采集珍贵标本

项目完成地质钻孔5个,总进尺2403 cm,挖取土壤剖面101个,分析土壤样品351个,收集气候、水文数据3万多个;采集生物标本21万多号,包括真菌5189号,苔藓12669号,蕨类与种子植物65270号,昆虫121495号,脊椎动物肌体或组织、血液标本10134号;完成样地调查788片,面积约58.80公顷;拍摄生物、生境照片20万多张。期间,发表SCI论文140篇,核心期刊论文102篇,发表生物新种118种,考察期间出版区域专著6部,课题完成后由廖文波、庞虹等主编完成罗霄山脉全域性专著7部。全部共13部专著。

图5 罗霄山脉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在科考期间出版的局域性专著(2014-2019年)

 

二、努力钻研,精心编写,成果丰硕

在项目执行期间,得到了江西省林业厅、吉安市林业局等保护部门和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项目结题后又得到了吉安市林业局的出版资助,自2020年起项目以《罗霄山脉生物多样性考察与保护研究》为题,编撰了系列科技丛书全7卷,历经四年至今已全部出版完成。系列丛书各卷书名为:《罗霄山脉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罗霄山脉动物多样性编目》、《罗霄山脉动物图鉴》、《罗霄山脉维管植物多样性编目》、《罗霄山脉维管植物图鉴》、《罗霄山脉大型真菌编目与图鉴》、《罗霄山脉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此,谨对给予极大支持的江西省林业厅、吉安市林业局表示衷心地感谢,同时对于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林业厅以及范围内各地方政府、自然保护地,参加科考和研究的各课题组成员、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以及曾给予帮助的各届人士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使得考察和专著编撰得到以顺利完成。特别感谢《科学出版社》的王静、王好、岳漫宇、田明霞等编辑,她们对编目、图鉴、科考专著内容进行了仔细的审核和校对。

第一卷:《罗霄山脉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主编:廖文波、王英永、贾凤龙、王蕾等(图6)。

图6 《罗霄山脉生物多样性综合科考考察》(2023年)

本卷共20章,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气候、水文、植被、植物多样性(苔藓、蕨类、裸子、被子植物区系;特有、孑遗现象、区系区划)、真菌多样性、动物多样性(陆生贝类、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附录。在整体上,论证了罗霄山脉是亚洲大陆东部冰期“生物避难所”,冰后期物种、区系重新扩张等的“策源地”。专著的主要结论有:

1. 罗霄山脉保存有大量的古近纪、新近纪孑遗植物,是亚洲大陆东部重要的生物避难所。

(1)具有丰富的特有属种。中国特有属共53属,如:银杏属 Ginkgo、金钱松属 Pseudolarix、银杉属 Cathaya、杉属 Cunninghamia、水松属 Glyptostrobus、白豆杉属、拟单性木兰属、瘿椒树属、串果藤属、大血藤属、马蹄香属、血水草属、阴山荠属等。维管植物中国特有种约1785种,约占中国特有种总数的11.0%。地区特有种约48种9变种,如厚叶红山茶、井冈山厚皮香、武功山冬青、罗霄虎耳草、神农虎耳草、杨氏丹霞兰等。

(2)种子植物孑遗属种约165属260种,如银杏、银杉、资源冷杉、领春木、青钱柳、金缕梅、马褂木、厚朴、观光木、连香树、长柄双花木、杜仲、伯乐树等。

图7 罗霄山脉木兰科、金缕梅科、安息香科、瘿椒树科、杜鹃花科等古老种、孑遗种、特有种

(3)为全球裸子植物的集中分布区。全球裸子植物区系共12科84属,罗霄山脉有6科21属32种,科属约50.0%和25.0%,如银杏属Ginkgo、买麻藤属Gnetum、冷杉属Abies、油杉属Keteleeria、松属Pinus、金钱松属 Pseudolarix、铁杉属Tsuga、银杉属Cathaya、柳杉属、杉木属、水松属、福建柏属、柏木属、刺柏属、罗汉松属、竹柏属、三尖杉属、穗花杉属、白豆杉属、红豆杉属、榧树属等。既有典型的暖性成分,也有典型的温性成分,形成了较典型的针叶树垂直带谱,如形成银杉、资源冷杉、福建柏、杉木、穗花杉、南方铁杉、白豆杉、南方红豆杉、宽叶粗榧等9类珍稀优势群落。

(4)为全球金缕梅科植物的集中分布区。全球金缕梅科(广义)约30属100种,罗霄山脉有13属25种,占全球的43.3%和25%。如牛鼻栓属、金缕梅属、双花木属、马蹄荷属、枫香属、蕈树属、半枫荷属、檵木属、蚊母树属、蜡瓣花属、假蚊母树属、水丝梨属等。

(5)亚洲大陆东部杜鹃花科植物的次生演化中心。杜鹃花科主要分布中心是在西南山地;罗霄山脉共9属64种,占“华东五省一市”杜鹃花科全部81种的79.0%。

(6)首次较完整地记录了苔藓植物区系,共97科282属883种。主要优势科有:蔓藓科、细鳞苔科、白发藓科、毛锦藓科、平藓科、青藓科、丛藓科、提灯藓科、真藓科、凤尾藓科等,均表现出明显的热带亚热带至温带过渡的性质,较古老的种有:圆叶裸蒴苔Haplomitrium mnoides、角苔Anthoceros punctatus、褐角苔Folioceros fuciformis、高领黄角苔、黄角苔和东亚大角苔等。

(7)首次完整地记录了蕨类植物区系,共32科101属411种。以“鳞毛蕨-耳蕨区系”和“铁角蕨-凤尾蕨区系”为特征,主要的优势科有:鳞毛蕨科、水龙骨科、蹄盖蕨科、金星蕨科等10科,代表性属有:桫椤属Alsophila、膜叶铁角蕨属Hymenasplenium、马尾杉属Phlegmariurus、安蕨、鳞果星蕨属、顶育蕨属、桂皮紫萁属、荚果蕨属、松叶蕨属、水龙骨属、丝带蕨属、岩穴蕨属、鱼鳞蕨属、雨蕨属等。主要特征种有:粗齿桫椤 Alsophila denticulata、昆明石杉、福建莲座蕨、阴地蕨、薄叶阴地蕨、心脏叶瓶尔小草、戟叶圣蕨、剑叶盾蕨等。

2. 发育有大陆东部典型季风常绿阔叶林,以及各类珍稀、孑遗种为代表的优势群落。

(1)完成样方调查788片,总面积约58.8公顷,包括乔木林264片(每片1600m2),灌木林258片(每片400m2)、草本样方271片(每片20m2)。结合文献,划分了罗霄山脉植被分类系统,自然植被含4个植被型组、12个植被型、86个群系、172个群丛。

图8 罗霄山脉低地常绿阔叶林(照叶林,井冈山;李德清摄)

图9 罗霄山脉山地常绿针阔叶混交林(中海拔,井冈山-杜鹃山;廖文波摄)

图10 罗霄山脉植被类型与分类系统

(2)保存有典型的超地带性群落——沟谷季风常绿阔叶林,为典型南亚热带性质的顶极群落,代表类型有大果马蹄荷群落、鹿角锥+观光木群落、乐昌含笑+钩锥群落、鹿角锥+甜槠群落、蕈树群落、小果山龙眼群落等,也被称为季雨林,或称为亚热带雨林(Wang et al., 1987)。其它珍稀群落有马褂木群落、金缕梅群落、大果马蹄荷群落、长柄双花木群落、青钱柳群落、伯乐树群落等。

(3)在植物区系区划上,罗霄山脉北段的九岭山脉、幕阜山脉植物区系与长江以北的大别山脉、浙皖山地等更相似,组成一个“华中省”;中段的武功山脉,南段的万洋山脉、诸广山脉与南岭山脉、武夷山脉组成一个“华南省”。

图11 罗霄山脉低地超地带性--大果马蹄荷群落(井冈山-锡坪;桃源洞-九曲水;廖文波摄)

3. 具有丰富的陆生脊椎动物,是大陆东部物种多样性最高的主要核心区。罗霄山脉共记录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共132科660种,与武夷山脉、南岭山脉、武陵山脉大致相当。

(1)鱼类区系共17科113种。罗霄山脉鱼类可分为东亚江河平原类群、古近纪原始类群、南亚暖水性类群。主要濒危物种有: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凹尾拟鲿、白缘、长身鳜、短须白甲鱼、暗鳜、黑尾 、南方拟、鲢、波纹鳜等。

(2)两栖类极为复杂丰富,共8科56种。本次共发表两栖类新种13种,占整个罗霄山脉两栖类种总数的23.21%。两栖类在在武功山脉、万洋山脉、诸广山脉属于同一地理单元;而北段幕阜山脉、九岭山脉属于另一地理单元。

(3)两栖类区系,8科56种。中国特有种36种,罗霄山脉特有种9种,如:浏阳疣螈、七溪岭瘰螈、井冈角蟾、陈氏角蟾、林氏角蟾、武功山角蟾、幕阜山角蟾、九岭山林蛙、井冈纤树蛙,其中6种为微特有种。主要濒危种有浏阳疣螈、七溪岭瘰螈、陈氏角蟾、林氏角蟾、井冈纤树蛙、长肢林蛙、棘胸蛙、九龙棘蛙、棘腹蛙、虎纹蛙等。

(4)爬行类区系,15科68种。中国特有种9种,如:梅氏壁虎、宁波滑蜥、崇安草蜥、海南闪鳞蛇、福建钝头蛇、台湾钝头蛇、颈棱蛇、挂墩后棱蛇和山溪后棱蛇。珍稀濒危物种有井冈山脊蛇、平胸龟、中华鳖、崇安草蜥、王锦蛇、舟山眼镜蛇、玉斑锦蛇、黑眉锦蛇、乌梢蛇、银环蛇、白头蝰、尖吻蝮和短尾蝮等。

(5)鸟类区系,70科332种。主要珍稀濒危物种有:中华秋沙鸭 Mergus squamatus、海南Gorsachius magnificus、白鹤 Grus leucogeranus、黄胸鹀、黄腹角雉、花田鸡、黄嘴白鹭、白肩雕、仙八色鸫、白喉林鹟 、田鹀 等。国家I级重点保护物野生动物5种,分别为黄腹角雉 、白颈长尾雉 、中华秋沙鸭 、白鹤 以及白肩雕 Aquila heliaca。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0种,主要以鹰形目(21种)、鸮形目(12种)以及隼形目(6种)物种为主。

(6)哺乳类区系,22科91种。中国特有种有藏酋猴、小麂 Muntiacus reevesi、中华山蝠 Nyctalus plancyi、华南菊头蝠 Rhinolophus huananus、西南鼠耳蝠 Myotis altarium和大卫鼠耳蝠 6 种。珍稀濒危物种有貉、獐、水鹿、中华斑羚、藏酋猴、大灵猫、毛冠鹿、猪獾、大足鼠耳蝠、斑林狸、豹猫等。其中藏酋猴、青鼬、大灵猫、小灵猫、斑林狸、獐、水鹿、中华斑羚属于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罗霄山脉是大陆东部哺乳类的原始中心、冰期避难所,重要的代表类群有: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貉、獐、水鹿、中华斑羚、大灵猫、毛冠鹿、猪獾、大足鼠耳蝠等。

4. 昆虫及六足动物区系,276科3666种。包括弹尾纲6科8种,昆虫纲270科3658种,较丰富的类群有蜻蜓目111种、直翅目203种、缨翅目170种、半翅目437种、鞘翅目1118种、鳞翅目1046种、双翅目103种、膜翅目199种等。本次发现昆虫新种约70种。

5. 附件:记录所发表的生物新种118种、地区新记录种超过2000种。

(1)本次考察,在罗霄山脉共发现4新属、118新种;中国新记录种、江西省、湖南省新记录种约100多种;据不完全统计,罗霄山脉新记录属100多属,新记录种超2000种。

(2)植物新种12种、江西省湖南省新记录属8属、江西省湖南省新记录种100种。杨氏丹霞兰,是丹霞兰属发现的第2个中国特有种。罗霄虎耳草、神农虎耳草,是虎耳草属2个新的中国特有种。无叶莲科--疏花叶无叶莲 Petrosavia sakuraii,是江西发现的新记录科,出现于井冈山中海拔针阔叶混交林中。

(3)真菌新属2属、新种6种。新属:红褶牛肝菌属Erythrophylloporus、华湿伞属 Sinohygrocybe;新种:黄丛毛层蘑菇Xanthagaricus flavosquamosus、蔚蓝层蘑菇、美丽金牛肝菌、柠黄辣牛肝菌、辐射辣牛肝菌、丛毛毛皮伞。罗霄山脉新记录属37属、新记录种514种。尚有10余新种待发表。

(4)贝类新种2种。鉴定出罗霄山脉陆生贝类4目22科45属129种。罗霄山脉地区水网复杂,具有较高的贝类多样性,对丰富中国贝类地理分布格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5)昆虫新属2属、新种53种。发现许多古北区和东洋区的昆虫,形成了古北区和东洋区昆虫种类的过渡带,表明罗霄山脉是“南北过渡”聚集地和物种迁移通道。

(6)鱼类新种2种。

(7)两栖类新种13种、江西省和湖南省新记录种5种。罗霄山脉共记录两栖类2目8科26属52种,占中国两栖类总种数的23.2%。罗霄山脉是中国两栖类多样性水平最高的地区,物种数仍然可能被严重低估,应列为中国两栖动物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的热点地区。

(8)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新记录。爬行类: 江西省、湖南省新记录种3种;鸟类:湖南省新记录种2种;哺乳类: 江西省、湖南省和湖北省新记录种9种。

 

第二卷:《罗霄山脉动物多样性编目》。主编:贾凤龙、王英永、李利珍、刘阳、童晓立等(图14)。

对罗霄山脉动物多样性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和六足动物”进行了全面采集、鉴定,记录了各分类群在各中型山脉、县区或山地的地理分布,生境,及标本采集号。全部脊椎动物共35 目132 科660 种,包括鱼类5 目17 科113 种,两栖类2 目8 科56 种,爬行类2 目15 科68 种,鸟类19 目70 科332 种,哺乳类7 目22 科91 种;六足动物2 纲22目276科3666种,含72个新种,还列出了六足动物分布的经纬度。

 

第三卷:《罗霄山脉动物图鉴》。主编:刘阳、王英永、吴毅、欧阳珊、吴华等(图15)。

收录罗霄山脉陆生脊椎动物共657 种,精选了科考中野外拍摄的照片和部分标本图像,还补充了部分新种的照片。版面照片清晰,版心大,整体美观大方。本书是《罗霄山脉动物多样性编目》的姐妹篇,两者可配合使用。

 

第四卷:《罗霄山脉维管植物多样性编目》。主编:王蕾、叶华谷、廖文波、詹选怀等(图16)。

对罗霄山脉植物多样性进行的全面调查、采集、鉴定、整理,系统编排蕨类植物按 PPG I 系统(2016),裸子植物按 GPG I 系统(2011),被子植物按 APG IV 系统(2016),同时参考 Flora of China 的分类群概念。共收录本土野生维管植物 211 科 1174 属 4166 种,另有种下等级 31 亚种 295 变种,其他为逸生种、归化种、入侵种、栽培种。记述了各物种的习性、生境、海拔、分布地、采集号等信息,分布地按 5 条中型山脉即幕阜山脉、九岭山脉、武功山脉、万洋山脉、诸广山脉自北至南排列。《编目》还记述了各考察队的具体点和采集情况,这可以成为后期标本馆追踪凭证标本考证的依据。

 

第五卷:《罗霄山脉维管植物图鉴》。主编:廖文波、凡强、叶华谷、王蕾、詹选怀、陈功锡、李茂军(图17)。

收集罗霄山脉地区维管植物照片7000 多张,其中野生种211 科1187 属4007 种以及种下等级28 亚种257 变种,另收录栽培种276 种12 变种。本书是《罗霄山脉植物多样性编目》的姐妹篇,两者可配合使用。每种精选照片1~3 张,以展示植物的形态及其生境特点。分类群概念、编排系统参照《罗霄山脉植物多样性编目》。

本《图鉴》在《编目》的基础上,对标本和照片进一步进行了鉴定和整理,排除了存疑种、误定种、异名排查后的重复种,增加新记录种,将《罗霄山脉维管植物多样性编目》重新校正为:211科1187属4022种28亚种263变种,其中,蕨类植物32科101属411种1亚种19变种,裸子植物6科23属32种2变种,被子植物173科1063属3579种27亚种242变种。

 

第六卷:《罗霄山脉大型真菌编目与图鉴》。主编:张明、邓旺秋、李泰辉等(图18)。

共采集罗霄山脉大型真菌标本5000 余号,鉴定出大型真菌81科235属670种,在编目中记述了各物种在五条中型山脉和具体市县或山地的地理分布,分析了大型真菌的生态分布和组成,在植被类型中的分布状况等。精选了具有区域代表性且较为常见的大型真菌64 科160 属300 种,记述了物种的形态特征、生境特点、引证标本、用途与讨论等,每个物种均配有清晰的形态特征和生境照片。

第七卷:《罗霄山脉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主编:廖文波、张丹丹、王蕾、赵万义、彭焱松、张珂、李茂军(图19)。

全书共9章。第1章,补充了地质地貌形态图和剖面图。第2章,重点记述了五条中型山脉的植物资源,其中,幕阜山脉资源植物2830 种,九岭山脉2750 种,武功山脉2325 种,万洋山脉3161 种,诸广山脉2442 种,对资源植物的可持续利用特点进行了分析评价。

第3章,针对2021年版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统计分析了罗霄山脉地区的重点保护植物共45 科75 属115种,含一级重点保护种7种,二级重点保护种108种3变种;若包括各类珍稀濒危植物及重点保护种,即约为73 科171 属336 种。

第4章,针对陆生脊椎动物、昆虫多样性进行了生态保护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1)罗霄山脉是中国东南部两栖类、爬行类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山脉之一。共记录罗霄山脉8科56种,占中国两栖类总种数的10.98%,爬行类15科68种,约占中国爬行类总种数的14.5%。(2)两栖类物种多样性仍处于被低估状态。本次调查共发表两栖类新种14 个,加上近10年来发现的新种、省级新记录种,合计增加了24 种,因此,罗霄山脉的两栖类多样性仍可能处于被低估的状态。(3)是中国东南部两栖类物种形成与分化中心,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罗霄山脉有琴蛙属4种,中国共20 种,记为4/20种,林蛙属5/20 种,角蟾属8种/?种。(4)罗霄山脉鸟类有70科333种,占江西省鸟类570 种的58.42%。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0 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渐危(VU)的有5 种,濒危(EN)的有2 种,极危(CR)的有2 种,分别为白鹤和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5)罗霄山脉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昆虫1 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昆虫1 种,三有保护动物17 种。并对各类资源昆虫进行生态保护评价。

第5章,罗霄山型真菌,共记食用菌133种,药用菌136种,毒菌87种,同时记录了五条山脉大型真菌资源的差异,如幕阜山脉有115 种、九岭山脉168 种、武功山脉77 种、万洋山脉220 种、诸广山脉193 种。

第6章,针对罗霄山脉全域和局域的自然保护现状、生态安全等角度进行了评价,记述各类自然保护地约101 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 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8 处,县级自然保护区38 处,各类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34 处。

第7章,针对罗霄山脉典型、特色植物群落进行了群落学或专题生态学研究,包括台湾松+檫木群落、瘿椒树群落、南方铁杉群落、资源冷杉群落、花榈木群落、虎皮楠群落、大果马蹄荷群落、香果树群落、观光木群落、白豆杉群落,以及杜鹃属60个植物群落排序研究等。

第8章,古植被和古气候研究,以江西坳山地沼泽孢粉组成为例,评价罗霄山脉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特征;以井冈山高山沼泽的古孢粉组成为例,评价了罗霄山脉晚全新世植被演变与火灾历史的重建。

第9章,对若干选定生物种群,如雀形目一个残存谱系,海南鸥生物地理学,井冈山杜鹃、寒兰的遗传多样性,福建柏谱系地理,中蹄蝠的系统发育等进行了专题综合生物学研究。

 

三、生物演替,生态文明,罗霄山脉系列专著为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和生态保护奠定了基础 

狭义的罗霄山(脉),仅包括南部的武功山、万洋山、诸广山。据《江西通志》记载,三国时期,东吴荆扬牧诸葛恪,慕名聘请罗霄为幕僚,参谋军事。罗屡献妙计,击溃来犯魏军,立下战功。老百姓为纪念一代爱国名将罗霄,便将其隐居地山洞命名为“罗霄洞”,而所在大山脉,就称为“罗霄山脉”。广义的罗霄山脉,向北延伸至九岭山、幕阜山(王春林, 1998)。本次考察的范围是广义的罗霄山脉。根据张珂(2022)的研究,从地质构造上,明确了罗霄山脉南部三脉属于加里东褶皱带;北部两脉属于扬子板块,南北属于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演化历史。目前,罗霄山脉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地貌发展的壮年期,6亿年以来亦从未被海水所全部淹没,因而使得生物区系得以繁衍和发展,并成为中国大陆东部重要的生物避难所。

图20 罗霄山脉生态交错区的整体地势与中段万洋山脉井冈山地貌景观

关于罗霄山脉的地质史、生物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一是罗霄山脉与周边形成了“四脉三江两湖”景观格局,即罗霄山脉与周边的武陵山脉、武夷山脉、南岭山脉在整体上呈“山字形”结构,罗霄山脉处于突出的中轴交汇线上,既是聚集区,也是南北通道和东西阻隔带,北抵长江,南起南岭,两侧为湘江、赣江流域,左上为洞庭湖,右上为鄱阳湖,形成“复杂生态交错区”。二是罗霄山脉植物区系、动物区系研究表明,北部两脉区系更相似,并且更相似于长江流域北岸大别山脉的区系,南部三脉更相似于南岭山脉区系,因而显示着在长江流域形成以前两岸的生物区系就已形成并繁衍。

罗霄山脉地区全面的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成果,为开展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规划,以及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管理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尤其是可为江西省开展“井冈山(拟建)国家公园准入价值论证和建设”提供重要的第一手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