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生命讲坛第三十七讲隆重开讲

发布人:内容管理员

  2023年4月1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彭广敦研究员应学院邀请,作为逸仙生命讲坛第三十七讲的主讲嘉宾,作了题为《The molecular architecture and tissue lineage of embryo development revealed by spatial multiomic》的学术报告。本期讲坛在南校园生命科学楼2号楼801会议室举行,由贺雄雷教授主持,六十余名师生聆听了彭广敦老师的精彩报告。

image-20240131222820-1

彭广敦研究员报告会现场

        近些年来,彭广敦老师团队聚焦于多能干细胞的时空动态细胞谱系,建立了多种原位空间转录组技术以及空间多组学技术平台;系统的绘制了小鼠着床后胚胎三个胚层建立过程的高分辨率时空动态分子图谱与细胞命运的空间位置参考坐标系;相关工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 Nature Genetics, Cell Reports, Developmental Cell等国际知名期刊,研究成果获“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生物信息学十大进展”。

        本次报告中彭广敦研究员介绍了他们团队开发的一系列空间多组学技术以及在小鼠原肠胚阶段细胞社群研究中的应用。彭广敦研究员的报告主要围绕空间转录组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进行展开,回顾了从原位杂交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到原位测序技术对空间转录组技术发展的贡献,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基于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开发的GeoSeq。该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技术步骤:第一,利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从组织切片上获取细胞样本;第二,利用Smart-seq2技术对微量RNA进行建库并进行高通量测序;第三,对连续组织切片进行成像与三维重构,并将对应的转录组信息映射至三维空间坐标中。该技术能够实现小于5个细胞大小的组织采集,能够捕获约1.2万个基因表达信息,组织块回收率高达99%。彭广敦研究员及其团队利用该技术,绘制了小鼠原肠胚期间,三胚层建立过程的高分辨率时空动态基因表达图谱,并对多能干细胞的发育调控网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解读。另外,彭广敦研究员进一步介绍了空间转录组技术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对空间多组学数据的采集与挖掘工作展开了详细的介绍与讨论。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能够为理解细胞社群对胚胎发育与器官功能维持的稳健性提供新的见解与认识。该报告反响热烈,现场师生踊跃提问,就空间组学与多组学整合数据的发展前景与彭广敦研究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image-20240131222820-2

彭广敦研究员亲切回答师生提问

        聆听名师报告、感受名师魅力,逸仙生命讲坛作为学院系列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师生在精彩的学术报告中激发浓厚的科研热情、感受严谨的科研态度,为学院人才培养和发展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作者

本院

 

来源

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