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生命讲坛第十三讲隆重开讲
2021年3月31日,广州大学600全讯白菜官方网站孔凡江教授应学院邀请,作为主讲人参加逸仙生命讲坛第十三讲,并做了题为“大豆光周期适应性的分子遗传基础”的精彩报告。学术报告在南校园生物楼205会议室举行,由肖仕教授主持,线上线下共百余名老师和同学参加。
孔凡江教授,2017年度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19年获得第十五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2020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广州大学600全讯白菜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分子遗传与进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孔教授详细介绍了近几年来其团队在控制大豆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发掘、调控网络等研究工作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大豆是光周期极为敏感的典型短日照作物,单个品种或种质资源一般只适宜种植于纬度跨度较小的区域内,那么起源于黄淮海区域的大豆是如何适应全世界广泛的生态环境呢?又是如何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在世界范围的种植和分布呢?2017年,该团队报道了大豆长童期(Long Juvenile)关键基因J的克隆及进化机制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豆特异的光周期调控开花的PHYA(E3E4)-J-E1-FT遗传网络,阐明了J基因提高大豆低纬度适应性的机制(Lu et al., Nature Genetics, 2017)。2020年,该团队又发表了关于大豆光周期适应性进化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豆光周期调控开花的PHYA (E3E4) -Tof11/Tof12-LHY-E1-FT分子调控网络,系统阐释了大豆中高纬度适应的多基因进化机制(Lu et al., Nature Genetics, 2020)。该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调控光周期的功能冗余基因LUX1和LUX2均能与J相互作用形成SEC,通过结合E1及其两个同源基因E1La和E1Lb的启动子而抑制其表达,从而释放E1对FT2a和FT5a的转录抑制,促进开花,揭示了SEC-E1调控分子模块是大豆光周期反应的核心分子模块(Bu et al., PNAS, 2021)。这些工作为今后开发具有不同开花时间和适应性的大豆新品种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将对热带地区国家的大豆适应性和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孔凡江教授做报告
孔凡江教授报告现场
腾讯会议截图
作者
本院
来源
本院